数据经济的远景是让每一个数据生产者认识到自己在「生产」,在这个过程「受到激励」,然后「自行决定」如何处置它。
原文标题:《对数据经济、NFT 的一些思考》
撰文: 胖车库之喵比 ter
今天这篇东西是基于这些天来对数据经济和 ownershipLabs 在做的事情的一些思考,主要的研究范本是 Ocean protocol。第二部分则是近期对 NFT 和数据结合的想法。可读性差,属于不发出来会死人的那种。
第一趴
数据私有制
集体性贫困是指:一小撮儿人拿走了包括你我所生产的所有东西,而我们什么都没有。或者说大部分人很平等,平等的贫穷。对于 80、90、00 后来说,没有经历过集体性贫困,说起来那好像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农村。
但好像,我们也在每时每刻生产着什么来着?
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,商业私有制的兴起让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生产的汽车、财产、食物和衣服。人们开始被允许拥有一部分自己生产的东西了。
Jennifer Zhu Scott 在《TED—为什么数据私有化对于普惠 AI 来说很重要?》中说:私有制是我们不曾拥有的一种自由形式。
如果我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数据所有权,那会怎样?如果数据所有权实际上是私人的、个体的和经济上的问题, 那会怎样?如果在新的数字经济,我们被允许拥有我们创造的(数据的)一部分,并给人们私有数据所有权的自由, 那会怎样?
数据经济的远景就是,让每一个数据生产者认识到自己在「生产」,在这个过程「受到激励」,然后「自行决定」如何处置它。
数据经济的重要性
以往数据和人工智能往往积累在少数互联网巨头手中,Ocean protocol 目的将数据和 人工智能(AI)的价值民主化。为了价值化个人、商业甚至是城市的数据。
- 个人没有数据所有权,无法控制隐私
- 缺乏规范性入口,数据很难定价
- 策划信号造假
- 亚马逊上的假评论或 Twitter 上的机器人账号扰乱
- 互操作性
个人数据,尤其是隐私数据对于研究(比如 AI)和商业决策非常重要。但隐私数据处于影子地带,很难获取且过程中容易泄漏,区块链、密码学技术让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价值化个人数据成为可能。
你需要的是谷歌吗?你需要的是「搜索引擎」
在 web3 经济中,任何一股力量都不是一种单一的势力。任何一项服务也不再具有排他性。这世界只有一个谷歌、一个 facebook、一个 amazon 的大而不倒将会与 web3 丰富的应用组件同时存在。而 web3 的服务以 token 链接,因 token 而彼此打通。你可以因为使用了去中心化搜索引擎 the graph 的搜索而授权 Swash 留下数据集(你的检索历史),并自动获得收益、或可选择将其在数据市场上进行出售。你也会因为生产和贡献了 good data 而得到关联项目的空投、NFT 激励,以奖励你对一些 AI 模型训练的贡献。
Ocean 的 case study
Ocean protocol 的做法总结来看有两个方面:
- 通过 defi 切入数据经济,其实更多的是让大众去认识,数据就是资产
- 从数据层面直接讨论,打造数据市场进行数据交易
ocean 和 defi 的组合
compute-to-data
根据麦肯锡的报告,AI 会在未来十年增加 13 万亿美元的 经济产出 ,个人产生的数据无疑会对这巨大的发展做出贡献。商业公司的具体实践,比如微软的 去中心化合作计划 ,通过数据透明化和与机构 / 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合作,激励他们去贡献 good data 供 AI 模型使用。
ocean 打造了一个数据市场,并通过 compute-to-data 让隐私数据集(datasets) 和算法 (algorithm) 可以在区块链的支持下被安全的交易,这个功能最近被集成到了数据市场。
Compute-to-Data 是指,数据在所有者处,计算需求方把算法发送到他那,他接受了算法后,在自己处计算返回结果给需求方,保护了数据隐私。
ocean 的应用案例
第二趴
其他可能性
除了 Ocean 这种与 defi 结合和打造数据买卖市场之外,我也在思考数据与 DAO、NFT 的交集。
数据 DAO (dataDAO)
DAO 的语境目前还局限在金融领域,比如用智能合约管钱、投资等。但归根究底是激励一批特定领域专长的人来贡献他们的智慧(collective intelligence)。所以我就想到了数据 DAO——聚集一批数据科学家来进行知识编程。
基于特定的组织知识分类和结构,以及包含数据、信息和知识编程、存储和检索等详细逻辑的实用软件程序数不胜数。理论方面,诸如 robin cowan 的研究论文《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》更是从 20 年前(2000 年)就开始讨论为知识(注意力)编程的经济可行性。
没有做到的是让这些理论与价值网络交配的成功案例,区块链、智能合约、去中心化存储将带来改变。当然,这个爆点的场景将是无从知晓的,会是开放式推荐算法吗?
我的猜想是,之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算法被设计出来,大多是定价算法,设计者在理解数据库的网络结构、变量、权重等关系基础上(毕竟理论那么多元),抽象出对应的代码,将其嵌入智能合约之中。可以根据每一级、或每一个网络节点去定价,用户进来付费不仅是为了拿到数据,更是为了加入网络(attenstation)。将有一个 / 系列事件让 data curation 这件事有利可图,也许正如李博所说:web3 的知识管理就是财务管理。
隐性知识(to put the economics of tacit and codified knowledge together)
NFT+data
知识(注意力)编程的程度是由激励因素决定的—也就是这样做的成本和收益。基于图数据库和智能合约的存储和计算,似乎已经到了突破性进展的临界点。——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
我有时候觉得这种数据经济形态已经在 NFT 身上初见端倪,刚刚说的 turning point,web3 的杀手应用可能是:使知识(注意力)管理自动成为财务管理的应用。
NFT 与 data 的结合下,NFT 作为数据价值化的载体。作为奖励人们注意力的载体,本身是一张带有#[[]] 的卡片。就像前面提到的隐性知识(tacit knowledge),抑或是主动的知识收集整理(knowledge curation),都是我们付出注意力的行为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在未来你会因为收藏了一些带有的书签而获得相应的奖励——比如 NFT 奖励(这些奖励更像是找上门的,就像广告主在找他的 1000 个粉丝用户一样)。
NFT 是一个建立关系网络的绝佳媒介,我觉得这甚至大于它的金融属性(虽然现在很多努力致力于增强它的流动性,让它与金融商品、defi 接轨)。大部分时候,我去决定购买一个 NFT 是因为我认可这件作品、这件作品背后的人会带给我持续的 inspiration,我的注意力需要「被」粘在这里,成为一个节点,因此这是一段关系的开始,你决定将注意力在此停留。你投资的是一段关系,打造的是一个关系网络,并不限于要时刻计算收益率、买了之后就想着转手的金融投资。
The world after capital
之前写过一个 thread,我最感兴趣的、最想在未来看到的事就是让人的思想带来直接的价值,哪怕只是纯粹的好奇心、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。一方面,人们的注意力必须以某种方式被「善待」,这样才会形成良性的循环,我们才会去根据自己的偏好、自主的安放自己的注意力(而不是被动的,上瘾的,被操纵的,对我说的就是抖音)。另一方面,好的产品应该寻找更匹配的注意力,去激励 1000 个 true fans,而不是 1000k 个 random doesnt care,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网络。